打通政策落實“最后一公里” 助力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
打通政策落實“最后一公里”
助力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
區委黨校
近年來,槐蔭區民營經濟發展日新月異,已成為最具潛力、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點,在發展經濟、改善民生、增加就業、維護穩定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。支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,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,全力推動新時代槐蔭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行動。我區進一步細化鼓勵、支持、引導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各項政策措施,完善政策執行方式,在激發民營經濟活力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明顯成效。
一、我區民營經濟發展現狀及扶持民營企業政策落實情況
?。ㄒ唬┟駹I經濟發展迅速。我區歷來重視和支持民營企業發展,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助力企業發展。截至2019年底全區登記在營企業40,138戶,其中民營企業38,543戶,占96%。僅2019年全區新增企業戶5,132戶、同比增長63%;新增個體戶8,213戶、同比增長167%,發展潛力進一步增強。據統計,2019年我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52.9億元,同比增長5.1%。2018年我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50.3億元,同比增長10.5%,其中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234.6億元,占GDP比重46%,貢獻地方財稅收入約23億元,占比約為45%。由此可見,民營經濟無論是企業數量還是GDP占比、貢獻地方財稅收入、提高就業率等方面均發揮了重要作用,民營企業規??焖贁U大,已經成為我區實體經濟的頂梁柱。
?。ǘ┟駹I經濟發展潛力巨大。2016年底全區民營企業數量16,546戶、規模以上6,986戶;2017年底,分別為21,212戶、9,403戶;2018年底為28,662戶、13,380戶;2019年底為38,543
戶、19,248戶。全區民營企業數量、規模以上企業數量逐年遞增。
?。ㄈ┗萜笳邔γ駹I經濟發展至關重要。近年來,全區針對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制定了相關激勵政策及惠企政策,梳理政策滯后、落地路徑不通暢等阻礙因素,探索破解政策制定落實的難題,進一步增強了民營企業發展活力,穩定民營企業發展信心,構建新型政商關系,從而留住有潛力的企業,吸引發展前景廣闊的企業,盤活槐蔭區民營企業發展大局。
一是制定完善相關政策,激勵民企發展。我區先后出臺了《關于加強區級領導干部聯系服務非公有制企業,構建新型政商關系的實施意見》《關于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人才支撐的實施意見》《關于落實市委市政府深化“一次辦成”改革,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的實施意見》《關于開展集中服務企業活動的實施意見》《關于建立網格化服務企業專員制度的實施方案》等文件,制定了優化營商環境的具體措施,落實全市“人才新政30條”,編印了人才支持政策指引,傾力解決落戶、住房、子女入學等人才關注的實際問題,打造拴心留人的服務環境,全力助推民營經濟發展。
二是設立產業發展扶持基金,紓解民企困難。近年來,區委區政府連續設立每年1億元的產業發展扶持基金和1,000萬元的人才專項資金,已累計向各類企業兌現扶持資金13億元,年內為中小微企業減稅降費5.6億元;成立了4個服務隊、選派234名網格服務專員,為全區民營企業提供金牌“店小二”服務。重點企業山東天岳注冊成立以來,我區給予了大力支持與幫扶,及時幫助解決其各類人才、高新技術申報認定和教育、住房、就醫、就學等運營和生活中的困難問題,多渠道、多形式投入資金近1.6億元扶持企業發展,并投入近2億元完善基礎設施配套。
三是包聯包掛民企,構建親清政商關系。2019年以來,我區以開展“遍訪民營企業”活動為契機,積極開展區級領導及機關干部聯系街道商會、重點民營企業工作。區級領導聯系50余家民營企業,定期走訪調研,深入了解企業需求,梳理政策制定及落實桎梏,解決民營企業在發展中的實際困難,有效推動槐蔭區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。
二、全區民營企業扶持政策制定落地存在的問題與困境
一是扶持政策制定前瞻性科學性不夠。為幫助企業紓難解困、高質量發展,各級政府出臺了一大批含金量高的民營企業扶持及獎勵政策。但企業普遍反映,地方政府在制定落實政策時思想過于保守,導致政策出臺滯后,支持力度不夠,使本地企業錯失發展先機良機,挫傷了民營企業發展的積極性;有些政策不夠科學細致,在配套細則上還沒有“跟上趟”,導致政策“執行難”、“好看不好吃”。如省里出臺的相關“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”中規定,要確?!笆畯姟碑a業都有基金支持。但由于沒有進一步細化基金支持的額度、分布、頻率等,相關企業在申報中遭遇了“執行難”。
二是扶持政策宣傳度知曉度不夠。政策宣傳的渠道相對單一,政策信息獲取滯后,沒有及時有效向企業宣傳講解,且落實過程中存在操作程序繁瑣、兌付周期較長等問題,部分企業無法及時充分享受政策紅利,使企業錯失發展良機,導致政策預期與實施成效存在差距。
三是政策落實后續服務不到位。有的政策制定時初衷是好的,但執行起來往往“事與愿違”,且缺少政策落實的后續跟進服務,導致政策效能發揮大打折扣。企業普遍反映,“好看”的政策多,“好吃”的政策少;“高大全”的政策多,就業、就醫、就學、住房等方面“接地氣”的政策少。另外,民營企業用工成本不斷提高的問題也十分突出,急需出臺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。
三、對策建議
要著眼于企業發展需求、紓解企業困境、助推企業發展壯大,從政策制定、政策扶持、政策落地等方面提出相關對策建議,旨在打通槐蔭區扶持民營企業政策落實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助推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,真正做到“政府負責陽光雨露,企業負責茁壯成長”。
一是轉變觀念,把好政策制定關。強化服務理念,創新發展思路,制定政策時,堅持能放開的門檻堅決放開,對無先例可尋、無具體審批標準,但符合市場發展趨勢,符合企業發展需要的申報(審批)項目,實施備案登記、信用管理、特事特辦。結合槐蔭實際,精準研判,堅持政策制定的科學性,強化政策執行的韌勁與柔性,研究推進相關政策的配套執行標準和實施細則,實行一企一策,幫助民營企業打破市場準入的“玻璃門”“彈簧門”“旋轉門”,搬走“融資的高山”“轉型的火山”“市場的冰山”。
二是摸準脈搏,把好政策扶持關。各級黨政機關干部要邁開腿,全面走訪企業,確保全區4萬家民營企業全覆蓋,深入企業了解困難,摸清企業所需所求,高效地幫助協調解決問題。針對民企“融資難”,推行企業信用分類監管,建立健全信用信息披露制度與信用獎懲政策體系,形成誠信“紅黑榜”發布制度,對于信用記錄良好、信譽度高的民營企業,在行政監管、金融信貸、政府項目上給予傾斜。
三是了解實情,把好政策落地關。相關職能部門和街道辦事處要當好精通政策的“研究員”,做好上門解讀政策的“宣講員”,讓企業知曉并用好現有政策,使各項惠企政策落實到位,用足用活。全區按街道劃分為16個大網格,街道黨政主要負責同志任網格長。同時按照地理位置、產業布局、企業分布,細分若干小網格,每個小網格安排1-2名專職服務專員。網格長要切實負起服務轄區企業的總責,網格專員要加強企業的后續服務,當好“政策推送員”、“政企聯絡員”、“問題收集員”,為企業發展全程提供“管家式”跟蹤服務,實行“一企一責”,延伸服務企業工作觸角,擴大服務企業的覆蓋面,有效推動構建“清”+“親”營商環境,不斷增強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“獲得感”、“幸福感”和“安全感”,促進民營企業蓬勃發展。